其实,端午节系长命缕的习俗,在东汉时就有。应劭《风俗演义·佚文》曰:“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,曰长命缕,一名续命缕,一名辟兵缯,一名五色缕,一名朱索。”南朝梁·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……以五丝系臂,名曰辟兵(避病),令人不病瘟。”可见,系长命缕主要是为了避病,当是一种辟邪之物。它最初用五彩丝线制成,在端午节系于手臂;后来,其造型又变成“珠儿”结。《西湖老人繁胜录》记载:“端午节,扑卖诸般百索,小儿荷戴。系头子,或用彩线结,或用珠儿结。”宋·高承《事物纪原》引晋·周处《风土记》曰:“荆楚人端午日以五彩系臂,辟兵鬼气,一名长命缕,今百索也。”人们根据其形,称之为“百索”,由于祈祷长寿之用,民间称之为“长命索”。
从上述记载我们得知,在南北朝以前,端午节系长命缕的风俗可能仅流行于今江汉地区。但是,由于这一习惯比较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心理,各地百姓竞相效仿,沿袭这一风俗。到了唐代,端午节系长命缕的风俗已在全国各地盛行,唐·张说《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》诗记载:“愿赍长命缕,来续大恩余。”宋代的宫廷有将长命缕赐百官的习惯,《宋史·礼志》就有“以一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”的记载。到了明代,据田艺衡《留青日札》记载,“长命缕”可能仅指婴儿周岁时系在头发上的五色丝绳,而“长命索”已作为专门的儿童颈饰,挂于颈间。而且,“长命索”不仅仅局限于端午节佩戴,已成为孩童的常佩颈饰。
评论